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通辽KTV招聘网 > 通辽热点资讯 > 通辽励志/美文 >  我也曾学习过种植庄稼就用这个来作比喻吧五谷当是粮食作物中的好

我也曾学习过种植庄稼就用这个来作比喻吧五谷当是粮食作物中的好

2022-06-06 20:36:03 发布 浏览 562 次

我也曾学习过种植庄稼,就用这个来作比喻吧。五谷,当是粮食作物中的好品种(这是比喻人的天命之本性),春天到了种子外皮裂开,夏天到了生长繁茂,秋天到了果实丰满,冬天到了收藏起来,这是靠着天气的时令,田地的便利(这是比喻人应当顺从本性而发展)。自从播种开始,灌溉、锄草、培土,早上除草,中午锄地,其中的劳苦且不去计算,然而还有水灾、旱灾,各种虫子也会产生损害,劳苦虽然加重了,却不敢懈怠,像这样就应该会有好收成了。但不敢相信自己,必须向老农请教然后再去用力劳作,不然的话,即使用力虽多,也会收获很少。如果怠惰荒废,有时劳作有时停止,种子还是那些种子,但果实的丰收就不只是相差数倍了(这是比喻遵循天道本性而进行修养教化)。甲坼(chè):说草木发芽时种子外皮裂开。甲,草木萌芽时的外皮。坼,裂开。耨(nòu):锄草。耔(zǐ):在植物根上培土。虫螟(míng):指危害庄稼的虫类。不啻(chì):不如,比不上。倍蓰(xǐ):亦作倍屣、倍徙,指数倍。

此段用种植庄稼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同样的资质,努力的程度不同,方法不同,其结果往往天差地别。所以关键不是先天的禀赋,而在于后天的努力。

君子之于道,亦若是而已。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固也。然充而养之,犹必居敬以存其心,穷理以致其知。凡夫欲之易流也,窒勿流;忿之易发也,惩弗发。①善之难迁也,必以迁;过之难改也,必以改。言则务其逆于耳,必求直谅②之友而与居;行无务其适于心,必就维则之闲而以动。稂莠③之不芸不敢也,揠苗以助长不敢也。然而疾病之为水旱,忧患之为螟虫也众矣。日乾夕惕④,譬未雨而治其沟塍⑤也;殀寿不贰⑥,譬善其镃基⑦而俟时也。故曰:“思诚者,人之道也”“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⑧

君子和大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样子的。小孩子的时候,没有人不知道要关爱双亲;等到长大后,没有人不知道要敬顺兄长,本性如此呀。然而想要充实其本性而加以培养,还必须用恭敬严肃来存养内心,用穷究义理来获取知识智慧。凡是欲求都容易流变,要克制欲求使其不流变;愤怒都容易发作,要惩治愤怒使其不发作。善良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努力做到;过错是难以改正的,必须努力改正。言语务必使其听起来不是很顺耳,必须寻求正直诚信的朋友与他一同居住;行动务必使其做起来不是很舒适,必须寻求纲领规则的防范才能行动。不敢不去根除杂草,不敢拔苗助长。但是水灾、旱灾造成的疾病、螟虫造成的忧患也很多呀!白天黑夜都要勤奋谨慎,比如还没有下雨就整治沟渠、田塍;短命、长寿不必多想,比如先修理好锄头再等待农时的到来。所以说:“求诚,是做人的道理”“奋力不懈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没有比这更接近仁德的了。”惩:克制。《周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直谅:正直诚信。《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稂莠(lángyǒu):泛指对禾苗有害的杂草,常比喻害群之人。日乾夕惕:即“朝乾夕惕”,语出《周易·乾卦》。沟塍(chéng):沟渠和田埂。殀(yāo)寿不贰:夭折与长寿没有分别。《孟子·尽心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镃(zī)基:亦作“镃”,即锄头。《孟子·公孙丑上》:“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思诚”句:语出《孟子·离娄上》;“强恕”句:语出《孟子·尽心上》。

此段具体讲述如何做到“困知勉行”,不只是要做居敬穷理的工夫,还要克制欲求,惩治愤怒,并且能听得进逆耳忠言,能接受不太舒适的日常生活。还要像种庄稼一样,未雨绸缪,随时修整好农具,不论白天黑夜,也不论夭折与长寿,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做到诚与恕。这种时刻准备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困知勉行”。

百余年来,学者惑于直捷径省之说,以多闻多见为知之次,而肆焉自居于生而知之。其见之行事,则以我心自有天则,而不必循乎古人之涂辙。于是将废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者,而致其良知,以为是即一日而圣人矣;是必人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①,志学之日,即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圣人不能也,夫以七十子之徒,得夫子以为依归②,博文约礼③之诲,闻之岂不至稔④?然犹不能无过不及之差。自颜子而外,只能日月至焉,不能守之久而不失也。而谓今之人则易然,是何异于指甲坼为颖栗⑤,而无俟乎耘耔⑥也?抑弗思之甚矣!

一百多年来,学者迷惑于简易便捷、直指本心的阳明心学,将多听多看作为次要的知识,然而却放肆地以“生而知之”的圣人自居。这样思想用在做事上,就会让人以为我的内心自有天道、法则,不必遵循古人的途径、规矩。于是将要废弃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而致力于心中的良知,以为这样一天就可以成为圣人了;这样的话,必定人人都是“不必思索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就能合理”,从立志于圣人之学的那一天开始,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了。其实圣人也不能这样子呀!比如孔门的七十弟子,得到孔夫子作为求学的参照、旨归,“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教诲,听得难道不够熟悉?但是还不能避免过头或不及的差错。除了颜回以外,大多数弟子只能一日做到仁,或者一月做到仁,不能守护仁德而长久不失。然而如今的那些学者却换了个样子,这与那些指望着种皮刚刚开裂就要得到饱满的果实,但是不去除草、培土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或许也太不注重思考了吧!语出《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依归:依托,依靠。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稔(rěn):本指庄稼成熟,比喻学有所成。颖:长出芒的穗。栗:谷粒饱满坚实。耘耔:除草培土,泛指从事田间劳动。

此段对于晚明以来盛行的阳明心学提出批评。事实上并非阳明心学本身有错误,而是“现成良知”“现成圣人”等心学观念,离开了王阳明等心学的具体语境,就容易被误解、误用。张履祥批评的就是学习阳明心学而陷入错误认识的那些学者,他们认为不需要经过闻见知识的学习,不需要经过事上的磨炼,心中就有了良知、天则。张履祥批评这些学阳明心学而走向邪路的人,然后指出即便是孔门弟子,大多数也不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仁德,怎么可能一天就成了圣人?怎么可能一旦立志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张履祥再三强调的就是,学者应该踏实去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夫孟子所谓“良知”“良能”云者,为夫世之人以仁义为外铄①,而自暴弃也。故为之言,曰孩提而有不学虑之知能,是即谓之仁义云尔。若之何其旷安宅而舍正路②也?若夫明庶物,察人伦,而由仁义行,则惟舜为能之,③汤、武而下未之许也。今之世非无好学之士也,一入其说,老死而不知悔,又将断断焉执其一偏之闻见,以为圣人复起不能吾易。及徐而考其言行,则与小人之无忌惮者同科。是则可知恃其良知之不如困而知之,恃其良能之不若勉而能之也已。

孟子之所以提出“良知”与“良能”,是因为世人将仁义作为外来的力量,于是自暴自弃。所以才说,小孩子具有不必学习思考就能获得的良知、良能,这就是仁义的发端。为什么要荒废平安的住宅而舍弃正直的大路呢?至于明察万物,明察人伦,都要通过仁义才能做到,那么只有舜能做到,成汤、周武王以下的人都不能做到。如今这世上并非没有好学的人,然而一旦进入阳明心学,到死也不知道悔改,还要坚持执着一些偏见,认为即便是圣人再生也不能改变我的观念。等到慢慢考察这些人的言行,就会发现与小人的肆无忌惮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知道,与其凭着他所谓的良知,还不如“困而知之”;凭着他所谓的良能,还不如“勉而行之”。外铄:外力。语出《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旷安宅而舍正路:语出《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明庶物”句:语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庶物,万物。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