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济过厚”三句:救济别人非常丰厚,即使从别人那里索取东西,也不算贪婪。
什么叫做“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人的本质有善和不善两部分,本质刚强则无欲,所以是好的。贪婪如果过多,就是不好的。如果善多于不善,就会出现不善想要取代善的邪恶情况,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因为欲望多于刚强,因此似刚而非刚。所以仁爱出于慈善,但有慈善而不仁爱的现象。仁爱必定包含着救助别人的因素,但有仁爱而不去救助别人的现象。厉害中必定包含着刚强的成分,但有厉害却不刚强的人。例如见到别人可怜就为之流泪,慈悲从内心发出。想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却又吝啬,这就是慈善而不仁爱。行仁者必救济别人。见到别人危急则生恻隐之心,仁情发自内心。想要去救援却又害怕自己遭难,这就是有仁爱之心却无施救之行。救助别人必冒着危险。处在虚而不实的道义中则面带严厉,表面上精勤奋勉。看到关系到个人的私利实则心里懦弱,这就是利害而不刚强。刚强者必然无欲。这就说慈善而不仁爱,是由于吝啬的本质压倒了慈善。爱财伤害了慈善。仁爱而不救助别人,是由于恐惧的本质压倒了仁爱。怯懦损害了仁爱。厉害而不刚强,是由于欲望战胜了刚强。利欲损害了刚强。所以说:慈善不能战胜吝啬,不一定能够行仁爱。爱而不给予,怎能实行仁义?仁爱不能战胜惧怕遭祸患,不一定能够救助别人。畏惧懦弱不果断,怎能实行救助?厉害不能战胜私欲,不一定表现出刚强。心存利欲之情,怎能成就刚强?所以人的不仁的本质如果占上风,那么技巧和能力就是有害的东西了。仁质微弱而有能力,是于己有害的东西。贪婪之性如果占了上风,那么刚强勇猛就成为致祸的阶梯。廉质既亏而又强猛,是使自己致祸的阶梯。也有用慈善的性情救助邪恶的,这种情况也不造成危害。邪恶的东西应该斩草除根,而纯善之人因怜悯而救之,这种醇厚之人不是大害。因为仁爱慈惠情分深厚,即使对方态度傲慢言语不敬也不与之分离,一生结交,情深谊厚,即使遇到无礼对待也不相弃,也不算大的过错。救助别人善意明显,即使有过分憎恨邪恶的行为也没有害处。就像诛杀无道以靠近有道,虽然疾恶过头,也不是大错。救济别人过于丰厚,即使从别人那里索取东西,也不算贪婪。拿别人的东西去实行救济,虽被人讥讽为“乞醯”,但不是大贪。所以说观察一个人在救助别人时表现的另一面,其间的复杂的情形可以辨明,“观其夺救,以明间杂”的内涵就可以知道了。有的人胆小吝啬胜过仁慈,有的人救济过其本分,而平淡的君主顺而恕之。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视发言之旨趣,观应和之当否。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音唱而善丑别。察其应赞,犹视知之能否也。声和而能否别。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彼唱此和,是非相举。然则论显扬正,白也;辞显唱正,是曰明白。不善言应,玄也;默而识之,是曰玄也。经纬玄白,通也;明辨是非,可谓通理。移易无正,杂也;理不一据,言意混杂。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心虽明之,常若不足。微忽必识,妙也;理虽至微,而能察之。美妙不昧,疏也;心致昭然,是曰疏朗。测之益深,实也;心有实智,探之愈精,犹泉滋中出,测之益深也。假合炫耀,虚也;道听涂说,久而无实,犹池水无源,泄而虚竭。自见其美,不足也;智不赡足,恐人不知,以自伐。不伐其能,有余也。不畏不知。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色貌失实,必有忧喜之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忧患在心,故形色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黄黑色杂,理多尘垢。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粗白粗赤,愤愤在面。及其动作,盖并言辞。色既发扬,言亦从之。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心恨而言强和,色貌终不相从。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不自尽,故辞虽违而色貌可信。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愤怒填胸者,未言而色貌已作。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欲强行不然之事,故怒气助言。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心欢而怒容,意恨而和貌。虽欲违之,精色不从。心动貌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情虽在内,感愕发外,千形万貌,粗可知矣。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观人辞色而知其心,物有常度,然后审矣。
辞旨:说话的意图。
察其应赞:观察他的回答是否得当。即下文刘昺所说“视发言之旨趣,观应和之当否”。
举:指摘,纠正。
论显扬正:论说清楚所提倡的正确。
白:明白。
玄:心里明白。即下文刘昺所说“默而识之,是曰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