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通辽KTV招聘网 > 通辽热点资讯 > 通辽励志/美文 >  《万花谷》龙焙泉在建安城东侧的凤凰山上又叫御泉北苑制造贡茶茶

《万花谷》龙焙泉在建安城东侧的凤凰山上又叫御泉北苑制造贡茶茶

2022-08-31 08:13:35 发布 浏览 405 次

《万花谷》:龙焙泉在建安城东侧的凤凰山上,又叫御泉。北苑制造贡茶,茶芽像针一样细小。用这里的水研造,每片计工钱四万分。如果它焙制的时候颜色白得像乳汁,那就是茶叶中最好的了。

《文献通考》中记载:宋朝的人制造两种茶叶,分为片和散。所谓片,就是龙团旧法,所谓的散,就是茶叶不蒸直接把它晒干,就像今天的茶叶一样。这样才知道在南渡以后,没有蒸过的茶叶才算好。

《学林新编》:好的茶叶,应在社前就是春社之前制作;其次在火前,就是寒食节之前;再次就是雨前,就是谷雨节气之前。唐代僧人齐己有诗说:“高人爱惜藏岩里,白甀对题封火前。”之所以说在火前,那是因为他不知道社前的是最好的。就唐人论茶而言,虽然有陆羽的《茶经》,但是里面的观点也不太准确。到了本朝蔡君谟的《茶录》,论述就很精确了。

《苕溪诗话》中说:北苑,是官府焙茶的地方,漕司每年都要向皇上进贡上品茶叶;壑源,是私人焙茶的地方,那里的人也将它进献给皇上,但是茶叶还是稍差些。两地相隔了三四里远,如果是沙溪,那就是外焙,跟上面两焙之地,相去甚远,茶叶的品质下等。所以鲁直有诗说:“莫遣沙溪来乱真。”就是这样。官府烘焙茶叶,常常在惊蛰以后。

朱翌在《猗觉寮记》中记载:唐代制造茶叶跟现在不同,现在采茶的人采茶后马上蒸熟再焙干,唐人则是即采即炒。刘梦得《试茶歌》中说:“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又说:“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生长在竹林间的茶叶最好。

《武夷志》中记载:通仙井在御茶园里,水质非常甘洌,每当制造茶叶的时候,井水就会自然溢满,供人们使用。

《金史》中记载:泰和五年春,废除了造茶的禁令。

张源在《茶录》中说:“茶的妙处,在于开始制造时候的精致,贮藏得当,泡茶的方法得当。品质好坏在开始的时候就决定了,清浊的关键在后面的火候上。”“火烈就有清香,锅冷茶就会失去神韵。火大容易烘焦,柴少就会失去翠色。时间长就太熟,时间短就会不熟。过熟就会泛出黄色,生的就呈现黑色。带白点没关系,一点不焦的最好。”“储藏茶叶千万不要在风口和靠近火的地方。通风茶叶就容易受冷,靠近火容易使茶变黄。应该放在我们经常坐卧的地方,靠近人气,就会保持温热而且不会寒冷。必须放在木板房内,不适合放置在土屋中。木板房子温暖干燥,土房子里潮湿蒸热。而且还要透气,不要放在过于隐蔽的地方,那样不仅容易潮湿,而且还容易忘记查看。”

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古代的人造茶,大多数将它舂细,然后再蒸。唐代诗中的‘家僮隔竹敲茶臼’说的就是这个。到了宋朝的时候才开始用碾。将它揉在一起烘焙,那是本朝才开始的。但是揉的茶,恐怕没有细末容易收藏。”“现在造茶团的方法没有留传下来,因而建茶的质量,也远远在吴会其他品种以下。其中武夷、清源两种茶,虽然能与那些上好的品种相抗衡,然而产量不多,十之八九是假货,才让它的身价委靡不振。”“福建的方山、太姥、支提,都出产好茶叶,但没有好的制造方法,所以名气没有传出去。我曾经经过松萝,遇见一个制茶的和尚,询问他的诀窍,他说:‘茶叶的香味,本来相差并不太多,只是烘焙的时候火候特别难把握。茶叶尖部太嫩,而蒂部太老。到火候调和的时候,尖部已经焦枯,而根部还没有熟。两者掺杂在一起,茶叶怎么会好呢?’制造松萝的时候,每片叶子都要剪掉尖部和蒂部,只留下中间的部分,这样茶就是一样的了。只是在刀工方面过于烦琐,所以价格很高。闽人急于卖出赚钱,每斤不过卖百钱,怎么会费这么多的周折呢?如果价格太高,就可能没有人来买。所以近来建茶一直不好。”

罗廪在《茶解》中说:“在采茶和制茶的时候,最忌讳手上有汗,身体有异味,口臭、多鼻涕、不干净的人和月经期妇人,更忌讳酒气。这是因为茶和酒的性质不合,所以采摘茶叶制茶,最忌讳的就是喝酒、醉酒。”“茶容易沾染其他的东西,所以无论是腥秽还是有其他异味的东西都不适合接近,即使是名贵香料也不适合靠近。”

许次杼在《茶疏》中说:“不到夏天之前不要采摘岕茶。初次采摘的时候称为开园,正好在立夏的时节采摘,就称为春茶。那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所以需要等一段时间,对比不应当责怪采的太迟。以前没有在秋天采摘的,近几年开始有了。七八月的时候再采摘一次,被称为早春,它的质量很好,味道也不淡。有的山上茶农为了追求利益,大多去摘梅茶,因为它是在梅雨的时候采摘的。梅茶有些苦涩,而且会影响秋天采摘,好的品种要忌讳摘梅茶。”“开始采摘的茶叶,香气没有完全散发,必须要借助火力让它的香气散发出来。但是茶叶的本性耐不住折腾,炒的时间不应过长。如果锅里放得太多,炒时手上的力就不均匀。放在锅里面的时间过长,茶叶过熟香气就散尽了。炒茶的锅最忌讳的就是用新铁制成。必须准备一口炒茶时专用的锅,不能炒别的东西。也有人说经常煮饭的锅最好,既没有铁的腥味,也没有油脂的腻味。炒茶用的柴火,只能用树枝,不能用树干和叶子。因为树干容易使火力过猛,叶子容易产生火焰而且燃烧得很快。必须要把锅洗干净再炒茶叶,随摘随炒。一锅里,只能放进四两,先用文火将它炒软,再用武火催化。用手戴木指快速翻炒,到半熟为止,有一点香味散发出来,就到火候了。”“清明的时候太早,立夏又太迟了,谷雨的前后,是最佳时间段。如果再迟一两天,等茶叶的气力足够、香气更好的时候,就适合收藏了。”“将茶叶放在庋阁的里面,它的底部垫上几层砖,四周也用砖围起来,就像火炉一样,越大越好,不要靠近土墙。把坛子放在它的上面,随时弄掉灶下的灰,冷却了之后放在坛子的旁边。半尺以外,仍然用火灰围起来,使里面的灰能够长期保持干燥,可以避免风和潮气。但千万不能让火气进到坛子里面,否则会使茶叶变黄。把平时要用的茶,放到小瓷瓶里面,也应该用箬叶包起来,千万不要被风吹。而且适合放在案头,不要接近有气味的物体,也不可以用纸包。因为茶的本性很怕纸,纸是从水中来的,纸里有很多水汽。在纸里面裹了一个晚上,茶叶的味道就没有了。如果再烘焙一次,马上就会变潮了。雁宕等山的茶叶,最容易患上这个毛病。纸包的茶叶送人,怎么能是好茶呢?”“茶叶的味道很清淡,而且性质很容易转变,储藏的方法是喜欢温暖干燥而讨厌冰冷潮湿,喜欢清凉而讨厌蒸热,喜欢清淡而忌讳香气。用火烘焙了以后收藏,不能让太阳直晒。大家多用竹器来装茶,虽然加上了竹叶来保护,但是竹叶有力道,不会服帖,风和湿气容易侵入。至于放在地炉里,那就更不可取了。有的人用竹器来装茶,放在笼中,用火烤就会变黄,没有火就会潮,千万不要!千万不要!”

闻龙在《茶笺》中说:“曾经考证《茶经》,里面详细地介绍焙茶的方法。我认为现在不必完全按照这个方法。我盖了一间用来烘茶的房,高不超过八尺,长不过一丈,纵深和长相同。四周和顶部用绵纸糊得很细密,没有一点缝隙,放进三四个火缸,把新的竹筛放在缸里,预先洗一片新的麻布放在上面。将炒的茶叶散放在上面,关上窗户进行烘焙。上面不能盖东西,因为茶叶还很湿润,一旦盖上就会气息不通、颜色变黄,必须烘焙两三个小时,等到湿润的气息尽了的时候,再盖上竹箕。直到烘焙得非常干的时候再取出,冷却以后放进器具里面收藏。日后再进行烘焙,也用这个办法,那么香气和味道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各种名茶大多用炒,只有罗岕适合蒸焙,味道蕴藉在里面,人们竞相珍藏它。即使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也不再效仿这种制茶方法。我想这种方法只适宜岕茶吧,不可把它使用在其他的茶叶上面。《茶经》上已经说了:‘蒸之焙之’,就说明这种说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吴地的人特别重视岕茶,经常将黑色的竹叶夹杂在里面,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我每次收藏茶叶的时候,一定要让年轻的樵民到山里面去采摘箭竹的叶子,擦拭干净后烘干,围在茶缸的四周,留一半剪细了拌进茶叶的里面。过了一年再打开,茶叶还像刚摘的时候一样青翠。”“吴兴的姚叔度说,茶多烘焙一次,香味就会减一次。我验证以后果然是这样。但是开始烘焙的时候,要把茶叶烘焙得特别干燥,多用炭和竹叶,按照上面的办法牢固封存,即使在梅雨连连的时候,仍然会非常干燥。只有经常打开坛子取茶叶,才容易使它受潮,只好再次烘焙了。四月到八月,最容易出现这样的事情。九月以后,天气渐渐干爽,就不怕打开了。即使是这样,如果不经常开取就更好了。”“炒茶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在旁边扇风,可以去除热气,否则茶的颜色和香味都会受到损害,这是我亲自试验过的。扇了的话,颜色是青翠的,如果不扇的话颜色就是黄的。炒好出锅以后,放进大的瓷盆里,仍然需要用力地扇,这样热气能够稍微减少一些。再用手揉它,然后放入锅里,用文火干炒。因为揉的话茶叶中的精华就容易上浮,烹茶的时候香味就容易散发出来。田子艺认为生晒不炒不揉的茶叶最好,这个办法还没有试过。”

《群芳谱》里说:用花来拌茶,会很别致。像梅花、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花、蕙、金橘、栀子、木香这些,都适合拌进茶里。应在这些花的香气浓的时候摘下来同茶拌在一起,三份茶叶,一份花,收起来放进瓷罐里,一层茶叶一层花间隔着填满,用纸和竹片封好放进干净的锅里,再放进汤里煮,取出来等冷却了以后,再用纸封裹起来,放在火上焙干储存起来待用。但是上好的细芽茶,不能用花香,否则会夺走它本来的味道。只有一般的茶叶才适合。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